2013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“工業 4.0”作為國家戰略,被德國政府正式推出,2015年5月18 日,國務院正式發布了《中國制造 2025》規劃,這是中國版“工業 4.0 計劃”,也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, 至此,“工業4.0”作為國家高度的戰略正式推出,它的核心智能制造,倡導科技創新、綠色發展。在此背景下,對于中小企業而言,如何趨利避害,發揮最大優勢,避免“跟風化”、“形式化”,使企業得到最好的發展,是我們大家有必要深入探討的課題。
截止目前,中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已經超過了 3000 多萬家,聯合個體工商戶貢獻了全國 50%以上的稅收、60%以上的GDP,70%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和 80%以上的勞動力就業,可以說中小企業在國內擁有著龐大的產業群體,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。然而中小企業在交易活動中卻經常處于劣勢,相對于大型企業而言,缺乏足夠的社會重視、管理機制不夠完善,缺少足夠的品牌效應,其次中小企業的自身發展也缺少規范性、長遠性,投機行為比比皆是,“賺快錢”的思想根深蒂固。所以“工業 4.0”變革帶給中小企業的不僅僅是機遇,更多的是挑戰。
就中小企業的優勢而言,中小企業具備著“小而精”的 特點,偏向單項產業的縱深發展,這就使得大部分的中小企業有著足夠“專業化”的優勢,把握好“工業 4.0”的技術變革,可以更好的服務于我們產品,提高產品的整體質量與性能,減少產品的制造成本,提升利潤;其次,中小企業具備足夠的“靈活性”,對市場需求的把握更高、更快,在當 前信息化、數字化產業逐步普及的形勢下,當自身產品不能 滿足市場需求、不能進行盈利的時候,可以更快、更好的轉型升級,以滿足市場發展的需求,保持其市場地位。、
在“工業 4.0”的背景下,基礎薄弱的中小企業更是面臨著嚴峻的挑戰,主要體現在設備投入、技術創新與企業管理幾個方面。
首先,中小企業要想實現“工業 4.0”所倡導的智能化生產模式,專業化的生產設備和生產技術必不可少,而大部 分中小企業很難有龐大的資金去支撐專業設備的投入與技 術的研發,缺少了這些基礎資源,智能化的生產模式往往難以持續,或者根本發揮不出其應有的價值,反而造成效率的滯緩、制造成本的浪費;其次,大部分中小企業內部缺少標準化的管理,而智能化制造需要精益生產模式的支撐,標準化的工藝流程、準確高效的信息響應、多品種和小批量的個性化制造,這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更是提出了嚴峻的考驗。
“工業 4.0”是當前制造業發展的趨勢,《中國制造 2025》戰略規劃更是給我們中小企業指明了發展的方向,然而技術的變革不能一蹴而就,中小企業更應該結合自身狀況,以價值為目標,正確的運用好信息化、互聯網、區塊鏈、數字化、人工智能等先進的前沿技術,實現能夠創造價值的“智能模式”,才不至于在“工業 4.0”的潮流中處于迷茫,找不到企業發展的方向。